中午吃饭,寻寻觅觅后,发现只要卖饺子的店都排起了长队,这时发现,原来今天是立冬。在北方,立冬时是一定要吃饺子的。
饺子是源于“交子之时”,立冬则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其实关于立冬的讲究非常多,不同地方的习俗也大相径庭,但其核心内容显而易见,那就是吃。
◆◇吃饺子◇◆
饺子不是随便吃吃就行,都是有讲究的。在哈尔滨,酸菜馅的饺子最有特色,东北独有的缸里腌的白菜,比一般白菜馅饺子更有滋有味。
在天津,立冬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冬至这天做成饺子馅,还一定要藮醋加蒜吃。
在我国南方,立冬时节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补充能量。
◆◇酿黄酒◇◆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
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吃生葱◇◆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家里的餐桌上就多了个盛香醋的小碟子,开餐前添上绿白相间的葱末,再滴上诱人的香油。吃鱼或肉就着葱花一并下肚,既吃了美食,葱儿又送来冬季里的健康。
◆◇吃甘蔗◇◆
在福建、和广东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当地民间素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
立冬这一天,除了这些,更不能亏待自己,因为今天有理由“进补”,也就是俗称的“补冬”。在寒冷的天气中,应该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这样,不仅能使身体更强壮,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打边炉◇◆
广东人民应该是全国人民羡慕的对象,他们在立冬这天要打边炉,俗称,吃火锅。还有什么能比火锅和冬天更配吗?
当然,冬天除了吃之外,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今天过后,每天日照的时间会越来越短。随着天气的变化,人们的养生习惯也要随之变化。比如,每天的作息由“早睡早起”变为“早睡晚起”,适当睡个懒觉,有利于健康。
许多有晨练习惯的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喜欢天不亮就起床出门晨练,这种习惯在冬季是有隐患的。早晨气温低,易引起全身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阻碍增加,血压容易升高。想解决这一问题,只需将“摸黑”晨练改为“见太阳再运动”就可以了。
立冬过后一些人会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这多发于老人、年轻女性和儿童。想解决手脚冰凉的问题,首先要注意四肢保暖,尤其脚部需格外关注。脚底热全身都会感觉温暖。平常要加强运动,每天坚持热水泡脚。可以适当多吃牛肉、羊肉、韭菜、胡萝卜、菠菜、大豆等温热性食物。
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温暖的事吧~
而到了冬季后,爱车和你一样需要呵护和保养,除了去店里维护之外,还有几个小技巧教给你。
◆◇防冻液◇◆
虽然说汽车的防冻液价格并不是太高,但一些车主在夏季时补充或添加防冻液时喜欢用水代替,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是一旦遇到温度骤降,很有可能影响汽车冷却系统的正常工作甚至有可能结冰。
所以,车主如果夏天在加了过量的自来水最好检测防冻液冰点。除防冻外,冻液对金属件的腐蚀程度远远低于自来水,发动机及其冷却系统是金属制造的,有铜、有铁、有铝、有钢还有焊锡,这些金属在高温下与水接触,时间长了都会遭到腐蚀,会生锈。而防冻液不仅不会对发动机冷却系统造成腐蚀,还具有防腐和除锈功能。
防冻液有效使用期多为二年,到期或发现冷却液脏就要更换。更换时一定要将旧冷却液全部清除,再加入清净水,启动发动机以怠速运转十来分钟循环清洗,停机后再将清净水放掉。
◆◇雨刷片◇◆
夏季高温多雨,雨刷工作频繁在加上雨刮片的材质为橡胶,受到高温和雨水的影响雨刷片很容易老化。当雨刷片出现刮水不干净的情况时应该及时的更换。至于汽车玻璃水可能很多车主在夏季并不会使用而是用水来代替,提醒车主最好换成冰点玻璃水。
◆◇胎压◇◆
轮胎经过整个夏季的暴晒,在整体性能上多少有些影响,尤其是夏季温度高轮胎胎压由于温度高而升高。一般情况下在调整胎压时都会把胎压稍稍调的低一些,秋天的温度变低就很可能导致胎压过低,胎压过低的危害不仅只是对轮胎本身也直接影响行车安全。所以,换季时应该及时调整胎压。
◆◇机油◇◆
一般来说,润滑油的凝点应比使用环境的最低温度低5-7℃。在选用低温润滑油时,应结合油品的凝点、低温粘度和粘温特性全面考虑。
对于车主来说,可以从机油的标号上来进行判断,机油分级之后的标号表示其黏度规格,例如“15W-40、5W-40”中,“W”表示Winter(冬季),其前面的数字越小说明机油的低温流动性越好,代表可供使用的环境温度越低,在冷启动时对发动机的保护能力越好,如5W代表耐外部低温-30°C,而20W耐低温为-15°C,0W是-35℃,10W是-25℃,15W是-20℃。W后面的数字代表机油在100℃时的运动粘度,数值越高说明粘度越高。
评论列表